12月23日,北京城寒风凛冽。一批专家学者顶着5级风从四面八方赶到中国年轻人政治学院一间窄小的会议室,仅仅为了一个各界日益关注的话题——21世纪高校科学与人文教育,该何去何从?
专家们觉得,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思想与观念”。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体心理素质是本钱。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重点是将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社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国盛觉得教育的本来目的就是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目前需重提“素质教育”,是由于多年来培养一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动手能力差,缺少创造性。学文的不懂理,学理的不懂文,甚至道德素质也同样低能——为区区几块钱也能杀人,道德底线到了极低点。他觉得,人第一为“人”而不是“科学家”,人文教育要永远走在自然科学教育之前。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书林举例说,愈加多的大学生热衷上网。网络作为高科技产物,同样是自然科学呼唤人文精神的典例。在网上交流,可以不知他们名字、外表甚至性别,惟独剩下人的“精神和品质”。借助这样高科技交流渠道,假若把握不好自我,同样会走向某种“精神迷失”。
中科院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贺贤士研究员觉得,自然科学教育侧重培养科学素质、革新意识、创造力,人文教育则熏陶人的高尚情操和文化功底。培养人的革新力,是两者的一致性。
贺贤士说,日常每人不能离开科学,21世纪是科技文明高度进步的世纪,作为青年,起码的科学常识必不可少。其次,在探索自然规律的研究中,将“有所发现”发表成文,人文功底就体现出来。很多人文社科“商品”不但涉及科研,甚至潜移默化影响人的一生。“我上中学时对文理科都非常喜欢,由于一篇《向科学进军》的文章,促进我在海量喜好中最后选择了物理。同样,20多年前一篇《哥德巴赫猜想》,勉励了海量青年投身到科学事业来。”“人文科学的重要程度不是独立于科学以外。假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职员没非常高的历史文化素养,这项科研能顺利进行么?”
然而,日常背离精神的科技职员和缺少人文精神的人文学者数见不鲜。对此,中国年轻人政治学院党委书记褚平指出,并不是理工科专业就必出具备科学素质和精神的学生,文科专业就能出具备人文素质和精神的学生。这其中,有被教育者是什么原因,更有教育失误的责任。
屡见于高校的“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同样这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瑞森对此觉得:怨不能学生。教育工作者永远不可以埋怨教育对象,而应该自省。现在一些教育内容确实太陈旧。“近期我看了20多本高校哲学教程,感觉忒腻味!有的内容还是几十年前我上大学时的那一套,年代变迁这么大,难道大家举不出新鲜生动的例子吗?”
杨瑞森举例说,马列主义是经得起年代考验的社会科学,如何可能教不好、如何可能讲得让学生不喜欢听?重点还是怎么样结合新形势新实例,深入浅出解说。对此,吴国盛教授极为认可。他说,思想教育失败,就是割裂与人文的关系,“第一应该教育如何做人!做不了雷锋,做个善良正直的人一直容易达到的教育目的吧。”
专家们觉得,现在文理专业分得太早太细,对素质教育是个弊病。对此,专家们提出,面对大学生和公众,科学教育应该侧重于内容教育,把科学作为“过程”来学习,重点培养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学会科学与社会、人类、历史的关系,科学的本质等。而人文教育,最直接的渠道就是:念书与写作。
褚平研究员提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不可以游离现有课程体系以外。应一方面推行“文理兼容”的教育,将人文类和科技类课程分别纳入理工科和文科专业的必学课范围,“缺什么补什么”;其次,改变教育中常见存在的“重常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倾向。这类牵涉到教师队伍素质培养和适合的教程配备等。
吴国盛教授以其理科出身的历程为例,发出具体建议:高等数学、数理逻辑及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与公共政策4种科学文化课,应尽快引入文科生的大学必学课程中。像现在一些高校实行的“素质教育通选课规范”就是非常不错的尝试。
凡此种种,“使高校正迫切面临‘三提升’——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教师队伍文化素养,提升大学本身文化品位及格调。”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凤泰说,“国内外著名大学,无不有着浓厚文化环境,像北大念书风气风靡、哈佛学术研究氛围浓郁等。独特的文化底蕴,是高校长久进步的基础。”
对“高校人文”抱有同样高期望的还有北大副校长何芳川,他呼吁:“科技文明高度进步的年代,人文精神更易走向匮乏。大学肩负着为人类保存一个‘精神家园’的重担!”